作者:小张聊时事
来源:小张聊时事
发布时间:2025-05-15 12:42:49
近日,湖南株洲发生的一起悲剧刺痛了全网神经。5 月 14 日,七旬老人因癌症晚期急需手术费,家属持老人身份证和存单前往中国农业银行田心支行取款,却被工作人员以 “必须本人到场” 为由拒绝。无奈之下,家属用轮椅将插着氧气管的老人推至银行,老人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突发呼吸衰竭,经抢救无效离世。这起事件撕开了金融服务中 “制度冰冷” 与 “人性温度” 的巨大裂痕,也让 “规则至上” 与 “生命权” 的冲突成为舆论焦点。
一、血色现场:救命钱取不出反送命,银行 “铁律” 成催命符
据家属回忆,老人住院期间多次叮嘱子女取出 5 万元定期存款用于治疗。当子女携带医院诊断证明、身份证等材料赶到农行田心支行时,工作人员反复强调 “反洗钱规定” 和 “本人到场” 原则,甚至在家属提出视频验证、上门服务等替代方案时仍坚持 “无法通融”。监控画面显示,老人被推至银行门口时已极度虚弱,在人脸识别环节因无法自主调整姿势反复尝试 20 余次,最终体力不支倒地,抢救无效死亡。
这并非个例。2013 年广东高林市邓锦芳老人因银行刁难被迫抬至柜台取款,最终猝死在大厅;2024 年上海周阿婆因银行要求 “本人到场” 险些耽误癌症手术费支取。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现实:当金融机构将 “风险防控” 异化为 “生命控制”,制度便沦为了伤人的利刃。
二、争议升级:规则合理性遭质疑,银行 “双标操作” 暴露服务短板
事件曝光后,涉事银行的回应引发更大争议。田心支行先是称 “配合调查”,后又以 “反洗钱规定” 为由辩解,却对家属提出的 “医疗紧急通道”“远程授权” 等合理诉求避而不谈。然而记者调查发现,该行 2022 年曾因 “未设置无障碍通道” 被投诉,2023 年承诺的 “特殊客户服务改进” 也未落实。更讽刺的是,同城其他银行网点早已试点 “亲属代办 + 医院证明” 快速通道,而田心支行却在 2025 年新规实施后仍 “顶风作案”。
法律界人士指出,根据《储蓄管理条例》,5 万元以上取款确需本人办理,但银保监会早在 2021 年就要求金融机构对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。2025 年实施的《银行业适老化服务升级通知》更明确要求,对重症患者等紧急情况应开辟 “绿色通道”,可凭三甲医院证明先行支付 3 万元。涉事银行的做法已涉嫌违反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和《商业银行法》,可能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。
三、破局之路: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需双轨并行
面对舆论压力,多地银行已开始探索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:
技术赋能:工商银行推出 “远程视频核身” 服务,建设银行试点 “医疗紧急支付通道”,患者凭电子病历可在 2 小时内完成身份验证。
流程优化:上海某银行紧急通知各网点,对医疗紧急需求可凭三甲医院证明先行支付 3 万元;北京、天津等地试点 “亲属代办 + 医院证明” 快速通道,缩短办理时间至 30 分钟内。
制度升级:2025 年起,全国 60 岁以上老人可享受银行 “六大新福利”,包括专属服务通道、手续费减免、上门服务等,海南、广东等地 99% 以上网点已完成适老化改造。
四、深度反思:当制度成为 “睁眼瞎”,谁来守护弱势群体尊严?
这起事件折射出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层矛盾:制度设计本应服务于人,却在执行中异化为排斥特殊群体的工具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银行要的是活人签字,还是死人遗产?” 专家呼吁,金融机构需在风险防控与人性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,例如建立 “医疗应急窗口”、推广视频授权取款、加强员工同理心培训等。
值得关注的是,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超 2.8 亿,其中失能、半失能老人超 4000 万。从银行到政务大厅,从医院到运营商,每个服务窗口都应成为检验社会文明的标尺。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 “上海周阿婆案” 中强调的:“维护老年人权益,既要打破‘法不责老’的侥幸,更要杜绝‘法不护老’的冷漠。”
目前,株洲田心支行事件已引发银保监会介入调查,涉事柜员和网点负责人被停职处理。这场悲剧留给我们的,不仅是对银行服务的谴责,更是对整个社会应急指挥的叩问:当规则与生命发生冲突,我们能否少一点 “机械执行”,多一些 “人性温度”?唯有让制度 “看得见” 弱势群体,让服务 “听得见” 特殊需求,才能真正实现 “一个都不能少” 的文明进步。